站内搜索
安全常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安全常识 > 正文
远离“校园贷”
2017-11-02 13:08

 诈骗分子谎称办理校园贷需要提请贷款的学生缴纳数千元的保险金,诱骗学生多次转账汇款;或者在大学校园内,以给好处费为诱饵,让大学生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贷平台贷款或购买高档手机等,承诺所有贷款不用大学生偿还,事后还会给大学生几百元甚至数千元现金作为好处费。然而一旦贷款成功,诈骗分子便卷款消失。高校新生易陷入此类骗局。

那么,校园诈骗有哪些常见的手法呢?
1、名为“助学”,实则“圈钱”
不法分子往往以家境贫困尤其是从边远闭塞地区考入大城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提供助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将学费汇入指定的账户,用于“成功注册学籍”。
防范措施:任何教育部门都不会以办助学手续为名,要求学生将钱款汇至指定账户,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打电话到学校认真核实。
2、名为“分期购物”,实则“变形贷款”
一些校园贷平台,虽然宣布了转型,但通过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这些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实际上依然是校园贷。
防范措施: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学习和生活需要的费用主要还是靠父母,应该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不购买与承受能力不相当的商品和服务。
3、名为“校友”,实则“骗子”
不法分子会假冒学生或校友身份,获取信任,假借"手续费"、"奖励话费"等名义,引诱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冒身份骗贷圈钱。
防范措施: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陌生人,不出借身份证,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4、名为“兼职”,实则“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招聘或培训旗号,假借提升社会综合能力或赚取"零花钱"名义,诱骗在贷款平台注册并将贷款划转到指定账号作为"保证金",或承诺将分期归还本息等骗取资金。
防范措施:不贪图短期利益,守好法律底线,正确处理学业与兼职的关系,擦亮双眼防止误入圈套。
5.名为“创业”,实则“敛财”
不法分子假借投资名义,打着助业或创业的旗号,以发展"下线"等传销方式,实施逐级诈骗敛财。
防范措施:不轻信他人,提高风险和诚信意识,警惕他人恶意利用。
 



上一篇:运动,不可不知的常识
下一篇:提防“刷单”推销

Powered by 营口理工学院 © 2013 通讯地址:辽宁省营口市博文路46号 邮编:115014